本會響應五月九日「台灣無酒日」-飲酒易致癌,喝酒臉紅更危險

美國衞生部長(the U.S. Surgeon General) 在今年一月發佈的酒精與癌症咨詢報告中特別呼籲強化針對” 飲酒易致癌”的民眾教育宣導。
這份極具影響力的公衞宣示更建議所有含有酒精的飲料應該標示飲酒易致癌的警語。1964年的美國衞生部長也同樣宣示吸菸易致癌的警訊,隔年美國國會通過法令嚴格要求在所有香菸盒包裝上明顯標示吸菸致症的警語。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2007年已經將酒精及酒精所產生的乙醛認定為對人體最危險的一級致癌物。乙醛的暴露及累積在體內會危害健康並大幅提升罹癌風險。特別是五億四千萬東亞人特有的酒精不耐症,更容易讓患者暴露在酒精所引起的各種癌症及健康風險。
台灣49%的民眾喝酒易臉紅便是患有此遺傳性的酒精不耐症, 無法正常代謝酒精。台灣酒精不耐症的盛行率不但是全球最高,更造成台灣為飲酒所引起的癌症和疾病的高負擔國家。根據研究,歐美國家平均每25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是因為飲酒所引起的,而在東亞國家包括台灣平均每10位癌症病患就有一位是因為飲酒所引起。亦即台灣全國每年所有癌症病人中10%是可歸因於飲用酒精所導致。
值得注意的是飲酒並沒有安全的量,也不分種類,即便少量飲酒也會顯著提高罹癌風險。酒精使用所引起的各種疾病和癌症是可以預防,這也突顯改變生活飲食習慣、避免飲酒、衞教宣導和酒精代謝基因篩檢的重要性。
酒精會引起人類兩百多種不同的疾病,包括常見的肝炎、肝硬化、胰臟炎、心血管疾病、失智、肺結核及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大腸直腸等常見消化道癌症和女性乳癌。
根據WHO 年報,酒精的使用導致全球每年三百萬人死亡。不當酒精使用不但造成各類的社會問題包括酒駕、暴力事件、自殺、工作意外事故、酒精成癮等,同時也對全民健康造成鉅大傷害和醫療資源的負擔。
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自2019 倡議制訂5月9日為「台灣無酒日」的認知衞教日,藉以敦促各界及政府重視酒精對健康疾病的防治及酒精對社會各層面傷害的風險。
台灣為全球第一個積極推廣酒精不耐症衞教及倡議5月9日為「無酒日」的國家。此運動已經獲得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台北市衞生局、屏東縣衞生局、台東縣衞生局等政府單位支持並成為200多個公私立醫院、大學、民間團體所支持的公民運健促進運動。
也感謝好心肝基金會、台大醫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馬偕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慈濟醫院、林口長庚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中和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雄醫學大學小港醫院、高雄義大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台南成大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台北慈濟醫院、輔仁大學醫學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台北榮總醫院桃園分院等各大醫院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公衞學生聯合會、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裔人健康研究教育中心等團體共同舉辦2025年5月9日「台灣無酒日」宣導運動。
冀望今年能將「台灣無酒日」的認知觀念更成功的在全國各地宣導、推動!
「台灣無酒日」的重要宣導訊息:
*酒精為世界衞生組織頒定的一級致癌物,飲酒傷身並易致癌。
* 飲酒沒有任何安全量,少量的飲酒也會導致癌症及各器官的傷害。
*台灣有一半的民眾患有酒精不耐症,飲酒臉紅的民眾更容易受到酒精的傷害,大幅提高罹癌風險。
*沒有飲酒習慣的民眾,不建議飲酒。
*有飲酒習慣的民眾建議儘量減少飲酒,並限制在每週不超過兩個單位的標準飲酒量以下 (亦即每週不超過 500 ml 啤酒,或250 ml 葡萄酒,或250ml 含有酒精提神飲料,或 150 ml 米酒,或50 ml 烈酒和高粱酒)。
*目前台灣衞福部頒佈的國民健康飲食指引男性每日可飲用兩個單位的酒精、女性為一單位,顯著增加癌症及疾病風險。建議應該下修為每週不超過兩個單位更安全的的標準飲酒量。
*倡議所有含有酒精的飲料,包括各類提神飲料(例如保力達P、維士比)增加飲酒易致癌症警語。
* 5月9日為「台灣無酒日」,倡議無酒、戒酒、零酒精(飲用無酒精替代飲料) 等健康促進觀念及酒害防治公益運動 。
聯合新聞稿發文單位:
• 台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
• 台灣酒害防治協會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台北醫學大學
•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 台北慈濟醫院
• 台北馬偕醫院
• 馬偕醫學院
• 林口長庚醫院
• 長庚大學醫學院
• 輔仁大學醫學院
• 嘉義基督教醫院
• 台東基督教醫院
• 台東馬偕醫院
• 高雄醫學大學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高雄義大醫院
•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
• 台灣成癮學會
• 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
• 台灣公衞學生聯合會
• 全民健康基金會
•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洲人健康研究教育中心
※圖片來源:由台北市衞生局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臺北捷運燈箱5月份將於捷運龍山寺站宣傳;北市公車的宣傳則在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