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通訊》第二十九期 2022.09
臺灣酒駕防制
社會關懷協會通訊
第二十九期
2022.09

|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自2013年12月07日成立至今邁入第9年。
本會結合社會力量,以NGO永續經營模式成立,致力於酒駕防制宣導、敦促酒駕修法、監督中央到縣市酒駕防制政策施行成效、酒駕型態之調查分析與研究、協助酒駕受害者與家屬之法律關懷事項等,積極降低酒駕危害,為國人交通安全與安定社會盡一份心力。

本會消息
感謝各大媒體協助報導-
販酒業者殺了少年?
開放網路販酒 恐成為殺人元凶?!
臺灣成癮學會、臺灣酒害防治協會、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 聯合聲明新聞稿
使全民一同參與我國酒駕防制之歷程,持續於防酒駕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酒杯裡的謀殺

科學與政府加入戰局
另一項較不顯眼卻不受司法與公衛手段所限的因素,助長了對於酒駕的容忍,那就是郊區化與汽車文化的增長。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歷了人口大轉移。當士兵們從戰場返鄉,藉由軍人復員法案(GI Bill)進入大學、找工作和建立家庭,他們越來越多人選擇住在郊區,而非市區。這包括各項開發計劃案,像是紐約長島的雷維鎮(Levittown),或是從底特律、克里夫蘭和芝加哥這些城市向四面八方擴張的鄉村或城鎮。在提供火車或巴士服務的地區,有些通勤者搭乘火車或巴士上下班,但也有很多人寧願開車。
戰後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有能力購車的美國人以空前的速率增加,助長這種選擇開車的傾向。從1950到1970年,全國道路上的汽車數量增加將近250%,從四千萬出頭增加到只比九千萬略少一些。健全的經濟也鼓勵嬰兒潮世代的年輕家庭更常開車度假旅行。同樣是在1950年代,艾森豪政府大幅擴張始於一戰後、二戰前的高速公路建設計劃,促成全國州際公路系統大規模增長。企業家們嗅到新商機,沿著這些幹道開設了汽車旅館、速食餐廳和加油站。郊區家庭坐上他們的車就能光顧購物中心、免下車餐廳和汽車電影院,這些設施在1950和1960年代大受歡迎。
汽車提供便利的方式,讓人們輕輕鬆鬆就能前往這麼多不同的地點,因而成為戰後時期的代表物。汽車代表著一條道路,走出以「舊日原鄉羈絆」為特色的前一世代。不再被迫一輩子耗在擁擠的城市街坊裡或農場上,有車的人就有個人的行動力,「擴大人生的機會與界限」【註17】。莫尼漢稱汽車為「潛能與力量的核心象徵,相當於早年的劍、馬或矛。」
早在1934年,有個加州人寫道:「我說呢,今天的男男女女對駕車自由的熱愛,幾乎超過他們對現代生活中其他一切的熱愛。」戰後小說如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在路上》(On the Road)和鄂普代克(John Updike)的《兔子》系列小說,將此概念往前又推進了一步,把駕車能力與人生意義的追尋畫上了等號【註18】。駕車在二十世紀初被視為特權,此時正逐漸變得更像是一種權利。
通用汽車、福特、克萊斯勒,以及其他規模較小的汽車製造商,利用這種種的文化轉型,設計更閃亮、更大且更快的車子,在報章雜誌放上誘人的廣告。歷史學者佛斯特(Mark S. Foster)在《輪上之國》(A Nation on Wheels)中寫道,汽車以炫目耀眼的色彩乍現,而「引擎變得更大、更快且更加強而有力」。「美國人想要好車、好看的車、快車、有力有型的車,我們所打造的就是這種車,」亨利.福特二世在他擔任福特汽車公司董事長期間如此表示。
如果配備俗艷尾鰭的凱迪拉克是郊區有錢人的選擇,年輕人則把他們的車改裝成競速賽車,在得到許可的賽車道與未經許可的高速公路上競速。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電影之一,1955年經典的《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講的是一場不要命的競速賽車,賽車手開著車衝向懸崖,最後跳車的人贏。莫尼漢認為,汽車是「在一個吹捧冒險但管道不多的社會中,進行冒險的首選」【註19】
【註17】Mark S. Foster, A Nation on Wheels: The Automobile Culture in America since 1945 (Belmont, CA: Wadsworth, 2003), 67, 68.
【註18】出處同前,68;"Statement of Daniel Patrick Moynihan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Interstate and Foreign Commerce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May 4, 1966, box: Moynihan, folder: Moynihan, 1966, Haddon Papers; Horace Porter, "Open Letter to Governor Merriam," Los Angeles Times, June 13, 1934, A4.
【註19】Foster, A Nation on Wheels,72;福特之語出自Lawrence P.Lonero, "Finding the Next Cultural Safety Paradigm for Road Safety," AAA Foundation for Traffic safety, 2007, accessed March 9,2010, www.aaafoundation.org/ pdf/ lonero.pdf; Moynihan,"Statement of Daniel Patrick Moynihan.”關於更多戰後汽車狂熱的討論,見David L.Lewis and Laurence Goldstein, eds., The Automobile and American Cultur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0);James J.Flink,The Automobile 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0); Michael L.Berger,The Automobile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2001).
關心酒駕消息
追蹤酒駕新聞
捐款防制酒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