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News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通訊》第六十四期 2025.08



臺灣酒駕防制

社會關懷協會通訊

第六十四期

2025.08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自2013年12月07日成立至今邁入第12年。

本會結合社會力量,以NGO永續經營模式成立,致力於酒駕防制宣導、敦促酒駕修法、監督中央到縣市酒駕防制政策施行成效、酒駕型態之調查分析與研究、協助酒駕受害者與家屬之法律關懷事項等,積極降低酒駕危害,為國人交通安全與安定社會盡一份心力。

Alternate text

最新消息

誠摯感謝《廣泰集團》贊助本會
   共同刊登酒駕防制公益廣告 
 



      誠摯感謝廣泰集團(廣泰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三家子公司:康聚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元易生技與浩泰精準股份有限公司慷慨贊助協會,共同刊登酒駕防制公益廣告於〈今周刊〉1495期2025.08.14~08.20!
更謝謝今周刊給予最大的協助!
萬分感謝以上單位給予本會最大的支持,得以有機會向國人共同宣導防酒駕!

本次以今周刊財經風格觀點著手,希望能引起讀者對防酒駕議題的關注與共鳴!

 


   
 
        
                                                
 
 
 

酒杯裡的謀殺

Alternate text

運動的成熟與分裂

       羅斯寫道,就某些方面而言,1967年的英國法案是歷來以嚇阻為核心的反酒駕規定中最成功的一個。該法案直接採用斯堪地那維亞模式,把血中酒精濃度高於0.08%的駕駛行為視同刑事犯罪,並允許警方對任何因交通違規或意外事故被攔下來的人執行吐氣檢測。那些沒通過檢測或拒絕接受檢測者,直接吊扣其駕照一年,並且要面對各種罰金與徒刑。該法案搭配大量的宣導推動措施,強調新的0.08%濃度標準,也大力勸導不要喝到太貼近此一標準。英國運輸部長聲言,酒駕「是不加思索且反社會的少數人所造成的問題」【註13】。當公民自由團體發起一系列抗議時,宣導作為實質上是更加強進行。

       羅斯等人評估該法案的成果時發現,最常有人喝酒的時段所造成的重傷及死亡人數大幅下降—下降多達66%。但這種成果並不持久。六到十二個月內,下降情形大幅反轉。羅斯所進行的這項調查及其他研究使他導出一個結論:以嚇阻為核心的規定暫時有效,有可能是因為一部分人被嚇到改變行為。但時日一久,隨著宣導措施逐漸停止,注意力轉移,而且最重要的是,感覺被逮到的機會降低,老習慣就又回來了。

      「知覺風險」這個概念成了羅斯的口頭禪:「你可以嚇唬人們一陣子,但難以持久。」「賭徒性格發揮作用,」伯肯施坦表示贊同:「而且一旦開車民眾發現機率對他們有利,抑制違規的效果就會大幅消失。」【註14】難怪此一時期有一部知名的酒駕紀錄片,片名就叫《等我被逮到再說》(Until I Get Caught)。

       羅斯甚至拿挪威和瑞典開刀。這兩個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就通過自證法,把可接受的血中酒精濃度定在低濃度的0.05%到0.08%之間。他們也比較有可能採用監禁作為標準罰則—的確,在挪威,血中酒精濃度超過0.05%幾乎都要坐牢。斯堪地那維亞的研究人員,如挪威的昂迭納斯和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中心的勾德柏,每逢國際研討會就以酒駕管控法規為報告題目,與會者都同意這兩個國家代表了最高標準。

       在一篇發表於1975年《法律研究期刊》(Journal of Legal Studies)的論文中,羅斯對這個被認可的正統信念提出審慎且具說服力的質疑。他花了三個月在這兩個國家研究後發現,「相信瑞典與挪威法律具嚇阻效果的人處處有」,而「堅實支持的憑據很少」。

       他還說,文獻中既有的論證「未足定論」。像挪威這種國家酒駕車禍少,反映的不是法律的效力,而是「政治實力強大的道德主義式禁酒運動」,進而促使對酒飲課重稅、對酒駕法令有更清楚的認識、對此類法令更有支持的熱誠, 並在離開宴席和酒吧時善用指定駕駛與計程車【註15】。施以處罰,或許在道德上令人滿意,但不具嚇阻效果—在斯堪地那維亞、在美國皆然。羅斯挑釁一如往常,將他的論文題名為「斯堪地那維亞神話」,那些信念不同者的尖銳批評,不論當面、背後,也就保證少不了。

【註13】語出"Transport Minister Launches Drink and Drive Publicity Campaign," press release, September 19, 1967, box 113.1, folder: Barbara Castle, Robert F. Borkenstein Papers, Herman B. Wells Library, Indiana University. 另見H.Laurence Ross,"Deterrence-Based Policies in Britain, Canada, and Australia," in Laurence, Snortum, and Zimring, Social Control of the Drinking Driver,64-78.
【註14】Arlen J. Large, "Drunk Driving, Cause of 70 Fatalities a Day, Is Under Rising Attack," 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20,1982, 1, 18; Robert F. Borkenstein to Henry van Engeln, October 25, 1968, box 113.2, folder: Herman Heise, Borkenstein Papers.
【註15】H. Laurence Ross,Deterring the Drinking Driver: Legal Policy and Social Control(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984), 22,68-69; H. Laurence Ross, "The Scandinavian Myth: The Effectiveness of Drinking-and-Driving Legislation in Sweden and Norway,"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4 (1975): 285-310; John R. Snortum, "Deterrence of Alcohol-Impaired Driving," in Laurence, Snortum, and Zimring, Social Control of the Drinking Driver, 189-226.

關心酒駕消息

追蹤酒駕新聞

捐款防制酒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