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通訊》第十二期 2021.04
臺灣酒駕防制
社會關懷協會通訊
第十二期
2021.04

|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自2013年12月07日成立至今邁入第8年。
本會結合社會力量,以NGO永續經營模式成立,致力於酒駕防制宣導、敦促酒駕修法、監督中央到縣市酒駕防制政策施行成效、酒駕型態之調查分析與研究、協助酒駕受害者與家屬之法律關懷事項等,積極降低酒駕危害,為國人交通安全與安定社會盡一份心力。

本會消息
2021『酒駕防制專題研討會-
臺南場』 圓滿成功
臺南市府全員動起來,積極改善臺南酒駕現況 。

|
金門酒廠掛羊頭賣狗肉
變相招募「校園酒促大使」
邀你成為「(酩) 冥」日之星!?
酒精公然進入校園荼毒學子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新聞稿110.03.31
針對金門酒廠以招募大學生擔任「校園大使」訓練成為「酩」日之星,可獲得酒品之贊助等,大舉進入大學校園,引發各界與家長反對,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基於酒駕防制及維護青年學子安全立場,針對金門酒廠為了販售利益,將酒精飲料入侵各大學,理事長陳喬琪教授表示嚴正抗議並呼籲各界,尤其教育部與各大學校長,共同要求:1. 金門酒廠立刻撤銷其活動;2.嚴格禁止校園銷售酒精飲料;3. 嚴格禁止學生酒駕。
|
2021『酒駕防制專題講座-
臺南場』開放報名

專家開講
人禍的痛苦更甚於天災—捐款是表達感同身受的關心
陳喬琪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兼任教授
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緊繃了一年多的台灣人,就在為了是否要打AZ疫苗猶豫不決的時候,居然發生太魯閣號408次火車事故,死傷超過250人,令人感到驚嚇與難過,並且警覺在台灣連鐵路交通都不太安全。
在已開發國家中,道路事故傷害不會出現在十大死亡原因中,而是未開發國家的十大死因之一。汗顏的是,台灣的十大死亡原因的第六名,居然是事故傷害致死, 比許多低收入的國家還要嚴重。
以2018年為例,台灣全年事故傷害致死有6,846人,其中車禍死亡人數是2,780人,佔事故傷害死亡人數的40%。事實上,除了1948年的事故與2018年的普悠瑪列車脫軌事故之外,台灣的鐵路重大事故並不常見。
為什麼這次太魯閣號408次火車事故,讓許多人感到驚嚇與難過?
主要的理由是,一次的死傷人數超過一般人的心理負荷。這種在疫情緊繃的當下,人為因素導致的死傷災難,所引發一般大眾的驚嚇與難過的感覺,比起天然災害導致的災難,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就是說,從各種媒體看到或聽到報導,使一般民眾,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心理創傷反應。這樣的反應與大腦儲存創傷、恐懼與害怕等情緒的記憶體-杏仁核-受到刺激有關。對於一般民眾,這樣的心理反應通常不會到達疾病的程度,但也是需要一點時間來緩解。
太魯閣號408次火車事故,死傷超過250人,令人感到驚嚇與難過。
用捐款來表達關心,是台灣人的良善本質與感同身受的真誠反應,值得鼓勵與支持,這與在西方文化裡,獻上一束鮮花,或點上一根蠟燭,意義是完全相同的。流於口水之爭,完全沒有必要。
除此之外,一般大眾對於事故的原因,也一定充滿怨懟或好奇的心理。特別是引起事故的犯罪嫌疑人,到底他是甚麼樣的人?成長背景與家庭與婚姻生活狀況是甚麼?社交人際關係與經濟狀況如何?是否有飲酒或使用毒品的習慣?是否有犯罪的前科?這個人是否性格偏差,或只是一個行事魯莽、衝動、不計後果的人?這都需要檢調單位調查,還原事故的真相,以撫慰人心。
雖然近年來,台灣的社會與經濟持續的繁榮發展,但是交通事故傷害,沒有隨著改善而減少,反而是在增加中。政府需要成立特別小組,全力研議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護所有用路人的安全。
備註:本文刊載於自由評論網-自由開講
(https://talk.ltn.com.tw/ article/breakingnews/3493601 )
酒杯裡的謀殺

發現酒駕
如果討論的是喝酒的人可能傷害自己,是可以大談酒精成癮是種病、適度飲酒的重要性;但要是傷及旁人,說這些有什麼用? 這可不是一個學術問題。廢除禁酒令不久後所累積的資料顯示,酒類越來越容易取得,酒駕問題加速惡化。以芝加哥為例,
那麼,這個社會要拿酒醉開車的那些人怎麼辦呢?某種程度上要看是誰在酒駕而定。大體上,針對那些既喝酒又開車的人,已經出現兩種不同的分類方式。一種是區別酒精成癮和所謂應酬飲酒,另一種是區別爛醉如泥和稍稍失能的駕駛,這些分類之間有某種程度的關聯。專家們相信,酒精成癮者比較可能喝得很醉,而應酬飲酒則是「陶陶然」而已,不過也不是每次都如此。
仔細來看的話,1930年代出現的反酒駕用語是不接受任何一丁點的酒後駕駛。《洛杉磯時報》寫道:「掌控汽車方向盤的醉鬼,差不多就和引信點燃的一綑炸彈一樣安全。」「 才剛喝過酒的人沒一個是安全的駕駛。」 加州高速公路巡警隊隊長如此表示【註18】。儘管施格蘭和其他造酒商再三叮嚀一般駕駛人飲酒要適量,但那些決定喝完開車的人沒這個打算。 施格蘭在1935年推出的一系列的廣告倡導「更安全、神志更清醒的駕駛行為」,語氣堅定地宣言「酒精與汽油不並存」。之後的廣告再次重申:「此一信念必須分享給,每一位讀報的人與每一位駕駛車輛的有識之士。」【註19】
【註17】"Hard Liquor Advertising,"Los Angeles Times,November 6,1934,A4.另見"More Drunk Drivers,"Los Angeles Times,March 15,1934,A4.
【註18】"Drunk Driving," Los Angeles Times,January 3,1932,A4;"More Drunk Drivers,"A4.
【註19】"To Fight Tipsy Driving," New York Times,May 27,1939;Robert Alden,"Advertising:Seagram's Drive Is Disarming," New York Times,June 12,1960,188.
關心酒駕消息
追蹤酒駕新聞
捐款防制酒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