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通訊》第三十七期 2023.05
臺灣酒駕防制
社會關懷協會通訊
第三十七期
2023.05

|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自2013年12月07日成立至今邁入第10年。
本會結合社會力量,以NGO永續經營模式成立,致力於酒駕防制宣導、敦促酒駕修法、監督中央到縣市酒駕防制政策施行成效、酒駕型態之調查分析與研究、協助酒駕受害者與家屬之法律關懷事項等,積極降低酒駕危害,為國人交通安全與安定社會盡一份心力。

本會消息
本會受邀「酒駕防制宣導講習」-
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
5月9日,本會劉立仁醫師受法務部矯正署綠島監獄邀請,不遠千里前往綠島向40位受刑人進行演講。
全所收容受刑人約70多人(可收容兩百人),分班各別於工廠進行勞務工作,因協會遠道而來,特地安排兩班共40多位學生聆聽酒精與健康,與防酒駕課程。
目前犯案的型態,很多都與毒品相關,販毒、製毒等,當然也有許多表現良好,等待申請假釋者,也因此,所方特地邀請協會前往講習,期盼未來回歸社會能重新開始。

|
本會受邀支持並參與-
59日《台灣無酒嘉年華》
開幕式中各單位長官接連致詞,衛福部不僅增加酒癮戒治的補助也計畫成立中心。各單位也紛紛訂定目標與計畫,共同為我國的酒精使用問題努力,也盼望能顯著改善酒駕累犯問題。
無酒日嘉年華活動時,接連有國人甚至外國遊客前來體驗酒駕3D眼鏡模擬。 現場體驗者皆驚呼連連,莫不發出「好暈」、「好暗」、「根本看不到」、「喝酒後真的是這樣嗎」等語。藉由模擬體驗,深切瞭解酒駕的危險性。
非常感謝前來現場支持本次活動與本會!
酒杯裡的謀殺

科學與政府加入戰局
莫尼漢與哈登是在州長的交通安全政策協調委員會上第一次碰面,而莫尼漢馬上就被哈登令人印象深刻的車禍知識給震撼了。這兩人建立了亦公亦私的友誼,儘管他們的個性大不相同:莫尼漢外向、風趣、活潑,而且喜歡引經據典。剪個阿兵哥平頭、打著蝴蝶領結的哈登是個工作狂,對公職特權或玩弄政治權謀不感興趣。就連最狂熱的仰慕者都承認,哈登有他討人厭的一面,而且對於被他認定為拙劣研究的東西絕不寬貸。1958年洛克斐勒(Nelson A. Rockefeller)擊敗哈里曼、害莫尼漢丟了工作之後,兩人依然往來密切【註38】。
莫尼漢對統計學有書呆式的狂熱,也是個對政治和公共政策興趣日增的知識份子,他對哈登能將交通安全放進更廣大的公衛脈絡中,尤其印象深刻。特別的是,哈登開始反對使用「意外事故」這個字眼,他相信這使得車禍聽起來像是無可避免,且暗示著無法預防。畢竟,如果全國安全協會都能預測一個周末假期中可能死於車禍的人數,這樣的死亡能有多意外呢?
哈登喜歡在論辯中說,以前的社會把流行病、瘟疫和饑荒,不管是上帝或大自然所引發的,看成是人力所不能及者。而由於公衛成就,像是淨化汙水、篩檢結核病、給小孩接種小兒麻痺疫苗,情況已經有了令人欣慰的改變。照哈登的說法,在人類致病、致命的原因當中,現在只剩下意外事故,還能讓受過教育與未受教育者同以超乎理性的角度鄭重看待【註39】。
公衛的預防傳統把重點放在環境與製品上,哈登亦是兩路並進【註40】。以前者而言,他把焦點放在發生車禍的交通工具內部與車禍發生的道路。德亞文(Hugh De Haven)是哈登的貴人之一,這位加拿大工程師以「車禍存活率之父」的稱號聞名。德亞文是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皇家飛行團某次墜機事件的唯一倖存者。他最後的結論是,他那次墜機所造成的死亡除了與墜機本身的撞擊有關,交通工具內部所產生的傷害同樣關係重大,這個現象後來稱之為二次碰撞(second collision)。
這項發現讓德亞文開始倡導移除座艙和車廂內尖銳危險的物件,以及路邊可能刺穿打滑車輛及其乘客的不可移動之物體。他後來將之概念化為「人員包覆」(packaging people)的觀念:創造安全的旅行環境,讓人體可以經受得起幾乎任何一種型態的事故。哈登本人則是因其矩陣概念而變得有名,這種矩陣必須針對三個時段中的駕駛人、交通工具和道路進行研究:事故前、事故中及事故後。這種做法提供了事故預防及事故發生時減少傷害的藍圖【註41】。
說到製品,哈登,以及心意相通的莫尼漢,把焦點放在美國的車輛上頭,他們相信這些車輛並不安全。這裡的大壞蛋是汽車業,這個產業長期以來聲稱安全「沒賺頭」,而且「妨害生意」,因而拒絕和保險公司及其他有興趣的各方討論安全議題【註42】。正如亨利.福特二世曾說過:「我們可以打造出一輛坦克慢慢爬上高速公路,你們可以開著這些坦克互撞,不會有人弄出一丁點的刮傷……但也不會有人買它。」哈登有一回造訪底特律,和通用汽車主管們談到他對安全性的憂心,卻碰了軟釘子,他對此評論道,這是個「瞎子給瞎子帶路的荒唐例子」【註43】。
事情怎麼會一直這樣僵著呢?哈登根據自己的研究指出,原因不只在於底特律的貪婪,也在於既有的交通安全體制,而他早就判定這個體制本身就是「問題」,而非解方。哈登不是喜歡搬弄文字的人,至少和他的同事比起來是如此,但他在1961年改寫了孟肯(H. L. Mencken)的一段話:「永遠不會有人因為低估美國安全專家的智慧而破財。除了極少數的一群蠢蛋之外。」【註44】
【註38】在哈登的喪禮上,瓊安・克雷布魯克、唐納・謝佛和布萊恩・歐尼爾的三篇弔文把他的個性描摹得很清楚。另見Leon S. Robertson,“Groundless Attack on an Uncommon Man," Injury Prevention 7 (2001): 260-62,這是一篇為哈登辯護的文章,撰寫於以下這篇爭議性批評文章發表之後:Malcolm Gladwell, "Wrong Turn: How the Fight to Make America's Highways Safer Went Off Course," in the June 11, 2001 issue of the New Yorker magazine.關於莫尼漢,見 Douglas Schoen, Pat: A Biography of Daniel Patrick Moynihan(New York:Harper & Row, 1979).
【註39】William Haddon Jr. to Daniel P. Moynihan, November 23, 1964, box: Moynihan,folder: Moynihan, 1964-65, Haddon Papers.
【註40】David Hemenway, "The Public Health Approach to Motor Vehicles, Tobacco,and Alcohol with Applications to Firearms Policy,"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22(2001): 381-402.
【註41】關於哈登如何整合德亞文研究成果的討論,見William Haddon Jr.,Edward A.Suchman,and David Klein, Accid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roache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註42】William Haddon Jr. to Daniel P. Moynihan, October 20, 1961, box: Moynihan,folder: Moynihan, 1961, Haddon Papers; Moynihan, "Statement of Daniel Patrick Moynihan."
【註43】福特之語出自 Lonero, "Finding the Next Cultural Safety Paradigm"; William Haddon Jr. to Ross A. McFarland, May 17, 1966, box: Personal Papers, 1956-74, folder: GM Visit, 1956, Haddon Papers.
【註44】Haddon to Moynihan, October 20, 1961.
關心酒駕消息
追蹤酒駕新聞
捐款防制酒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