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News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通訊》第十六期 2021.08


 

臺灣酒駕防制

社會關懷協會通訊

第十六期

2021.08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自2013年12月07日成立至今邁入第8年。

本會結合社會力量,以NGO永續經營模式成立,致力於酒駕防制宣導、敦促酒駕修法、監督中央到縣市酒駕防制政策施行成效、酒駕型態之調查分析與研究、協助酒駕受害者與家屬之法律關懷事項等,積極降低酒駕危害,為國人交通安全與安定社會盡一份心力。

Alternate text

本會消息

2021年『藥癮處遇及酒駕防制專       題研討會~臺東場 』圓滿落幕              

謝謝東部朋友的熱情支持!
現場約有50位左右的夥伴,醫護專業人員、矯正署轄下與監理站等…學員出席率高達95%,於疫情降級後豔陽高照的週末特地前來參加本次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特別感謝-「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全力支持與動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出動五星級講師陣容,「東基醫療財團法人台東基督教醫院」提供舒適場地,「義美食品公司」贊助。

   
 
                                                                                       
 
 

【新聞報導】 沒被疫情打倒 酒駕奪命全台頻傳!餐飲內用解禁後酒駕取締飆3倍

蘋果新聞網報導

全國疫情警戒7月27日起降為二級,大多數縣市隨即宣布開放餐飲內用,雙北與宜蘭也在8月3日起跟進。然而內用解禁之後酒駕案件即見飆升, 有縣市政府近期取締酒駕件數為去(2020)年同期近3倍,8月更頻發生酒駕肇事事件。臺灣酒駕防制協會呼籲國人,「酒駕不解禁」,沒有被病毒打倒,更不能讓酒駕奪去國人性命。




 

 

 


 
 

 

          專家開講           

【成癮腦學】酒精、酒癮與酒精性腸漏症
          簡婉曦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     

很多人認為喝酒只要不要喝太多、不要長期喝酒, 就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的負擔。然而科學文獻顯示,只要1/ 4瓶啤酒,酒精就會開始影響我們的腸道通透性,增加身體感染與發炎的風險,並改變了腸腦通道,影響腦部功能。酒癮患者的精神症狀與內科疾病也可能和酒精性腸漏有關!
----------------------------------------------------------------------------------------------------------

▓酒癮是精神科與腸胃科的共同疾病

精神科是一個與腸胃科非常相關的科別。

許多酒癮患者都有腸胃問題。出現在精神科門診的酒癮患者, 通常都已經合併有消化道症狀或疾病,像是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 便祕、腹部脹氣,甚至是消化道癌症。他們可能已經為此接受腸胃科、腫瘤科的治療,或者曾經因為大量出血或急性肝臟發炎而住院。另一方面,對於就診精神科病房裡的酒癮病患,幾乎都有消化道症狀的困擾。

 

▓酒精如何被吸收與代謝

想要了解酒精如何影響消化道,我們需要先稍微了解一下酒精如何被人體代謝。大部分酒精會在上消化道像是胃部、小腸吸收,少部分來不及吸收的才會在下消化道吸收。

酒精被吸收後,透過血液循環運送到肝臟,主要透過肝細胞裡的「乙醇去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代謝成有毒性的代謝物「乙醛( Acetaldehyde)」,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 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代謝成無毒的「乙酸(Acetate)」。

如果飲酒者體內酒精濃度過高,血液中乙醛來不及代謝,會刺激臉部與皮膚微血管舒張造成發紅與發熱,也會造成頭痛、心跳加快、嘔吐、宿醉等不適症狀。

除了上述ADH/ALDH之代謝途徑,也有一部分酒精會透過一個另類途徑代謝。肝臟細胞裡微粒體中存有「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 Microsomal Ethanol-Oxidizing System, MEOS)」,當血液中酒精濃度越高時,有越高的比例透過MEOS途徑代謝,MEOS途徑除了產生有毒代謝物乙醛,同時也會產生自由基,造成細胞損傷。

有趣的是,除了以上兩個主要在肝臟的代謝途徑,腸道細胞與某些腸道菌種也可能在腸腔內直接將一些酒精代謝成乙醛,這些乙醛會留在腸腔內,影響腸道健康。

 

▓酒精與酒精性腸漏症

談到酒精與腸胃道的關係,我們可能會聽過「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這個名詞在精神科與成癮防治科的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常見。

腸漏症是一個功能性診斷,被用來描述當腸道黏膜發炎、「腸道屏障(Intestinal Barrier)」缺損時,細菌、病毒、生物性毒素、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抗原(譬如小麥麩質、乳蛋白、胜肽等)或毒性物質(例如:農藥、重金屬等)得以透過各種機制精油腸壁黏膜細胞或是細胞間隙侵入到血液和淋巴 系統,進而循環到全身各處。

 

▓腸漏症的臨床表現

這些侵入人體的物質會引發人體的保護系統活化,像是急性過敏反應(例如蕁麻疹、氣喘)、慢性過敏反應(例如慢性食物過敏、食物不耐症、腹瀉)、感染症(被入侵的病原感染)、器官損傷(例如肝臟發炎)、免疫系統疾病(例如發炎性腸道疾病)或精神症狀(例如焦慮、憂鬱、 注意力不集中與腦霧狀態)。

雖然治療仍有所困難,但在可能造成腸漏症的各種原因中,酒精性腸漏症的研究非常豐富。

 

▓酒精如何破壞消化道:酒精性腸漏症

酒精會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破壞消化道的正常功能:

第一、酒精會改變腸道菌叢組成比例,或稱之為「腸道菌相失衡( Bacterial    Dysbiosis)」。

  • 酒精可以直接改變人體中的腸道細菌菌叢組成比例,減少對人體有益的菌種(例如常聽見的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 spp.與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 spp.),並且增加腸道中對人體有害的菌種、增加小腸道中整體細菌數量(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促使某些對身體比較不利的革蘭氏陰性菌釋放出更多的內毒素( Endotoxins)。

  • 內毒素可以刺激腸壁免疫細胞活化,刺激更多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分泌,製造更多自由基,提升氧化壓力與腸道黏膜發炎反應。

  • 腸道菌叢組成比例的改變,研究顯示和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肥胖、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與發炎性腸道症(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疾病有關。

  • 此外,這些對人體有害的腸道菌種也可以自行在腸道內吸收與分解酒精,直接在腸腔內代謝出乙醛,促進腸道發炎。

第二,酒精直接破壞腸道細胞。

  • 酒精可以直接殺死腸道黏膜細胞造成腸道潰瘍,或是藉由乙醛破壞腸道細胞內的DNA,使細胞凋亡,也可以透過自由基造成的氧化壓力破壞腸道黏膜細胞。

第三,酒精間接影響腸道免疫力。

  • 酒精可以透過減少腸道細胞分泌抗微生物分子、影響細胞訊號分子等方式,直接減少腸道黏膜抵抗腸腔感染源的免疫反應,造成腸道內的細菌更容易感染腸道。

不管是腸道發炎、直接腸道黏膜損傷或是腸道感染,一旦腸道黏膜層細胞排列改變出現漏洞,腸道通透性( Intestinal Permeability)增加,原本無法穿透腸壁的大分子物質(例如前面提到的內毒素) 便可以輕鬆穿透腸道屏障,侵入腸道黏膜下的血管組織,再透過血液循環,造成全身性的發炎反應。

 

▓腸道發炎與酒精性腸漏症造成的器官損傷

根據研究,腸道發炎與酒精性腸漏症,和胃食道逆流、腸躁症、消化道癌症、肝臟纖維化有關。更特別的是,腸道菌叢的變化,會透過迷走神經干擾中樞神經系統,進一步影響頭腦的情緒與認知。

臨床上,酒癮患者同時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比率很高。酒精除了可以穿透「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 BBB)」,直接作用在腦部神經細胞以外,酒精也能透過改變腸道菌叢比例、迷走神經干擾中樞神經系統,而間接干擾正常的腦部生理功能。這兩個原因, 都可能與酒癮的憂鬱、焦慮甚至是強化酒精渴求感──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癮頭──有關。

 

▓酒精的低容忍性

酒精對腸道屏障的傷害,不需要非常高劑量,也不需要長期喝酒!

雖然早年曾有過適量性飲酒的定義, 定義男性一天不超過2單位酒精,女性一天不超過1單位酒精, 然而2018 年《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雜誌刊登的研究顯示,飲酒沒有最低安全劑量, 也沒有所謂適量性飲酒的劑量。

根據研究,年輕健康而沒有酒癮的受試者,在喝了1/ 4罐小瓶罐裝啤酒1小時後,血中的LPS內毒素就會增加! 若是血中酒精濃度到了0.1%(大約是感受到微醺時的濃度),內毒素可能持續在身體作用高達6小時,其中以生理女性影響特別明顯。許多科學家認為, 血液中LPS內毒素的增加,可能與腸道通透性增加有關。

如果是慢性酒癮者,根據研究,相比起平均每日飲用不到1罐啤酒的人,若每日飲用10罐以上,酒齡超過10年,其腸道細菌比例會轉向產生大量的變形菌( Proteobacteria),產生更多的內毒素。

 

▓其他影響酒精性腸漏症的因子

除了基因組成、種族與年齡,還以許多可能影響酒精性腸漏症症狀的因子。

第一,是生理時鐘。長期飲酒會干擾生理時鐘。生理時鐘或作息混亂,反過來又會增加腸道黏膜的通透性。

第二,是飲食習慣。研究顯示酒癮者的腸道菌叢改變,無法製造足夠的飽和長鏈脂肪酸(Saturated Long-Chain Fatty Acids, SLCFAs)與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造成腸道通透性增加。關於酒精性腸漏症的飲食補充,有些研究發現服用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椰子油、花生油可以減少腸道通透性,服用不飽和脂肪酸反而會增加腸道通透性。也有研究顯示補充短鏈脂肪酸可以減少腸道通透性(但要注意,會增加失智風險)。另外也有研究發現,補充燕麥可以減少酒精性腸漏症,甚至可以改善酒精導致的肝臟功能異常。

第三,是整體營養狀況。研究發現,酒癮患者常有血中鋅與維他命D不足的現象。研究也發現, 補充鋅與維他命D可以減少腸道通透性。

第四,是肝臟疾病。比起酒癮沒有肝臟疾病者,酒癮合併有肝臟疾病患者得到腸漏症的機率是20倍。

最後,是壓力。壓力賀爾蒙(Cortisol) 除了會誘發全身性的發炎反應,也會增加腸道通透性, 惡化腸漏問題。

 

▓治療酒癮也要治療酒精性腸漏症

在精神科,標準的酒癮治療包含藥物治療、維他命B群(特別是維他命B1: Thiamine)與葉酸(Folic Acid)的營養治療。對於合併酒精性腸漏症的患者,由上述研究,有可能需要補充燕麥、益生菌、鋅與維他命D。至於這些補充有多少程度的助益,或要補充多少, 以及酒精性腸漏症要治療多久,目前研究仍未有定論。但是一邊飲酒一邊補充,恐怕幫助有限。

酒精對人類頭腦與腸道的影響非常深遠,最好的保健方式就是少喝酒。即便沒有酒癮診斷的人, 如果有腸胃科診斷的腸漏症症狀,根據目前研究證據,則建議完全停酒、接受治療,直到所有腸漏症症狀消失。

 

▓臺灣人在酒癮與酒精性腸漏症治療上帶有優勢

根據研究,臺灣人口中有47%的人帶有「酒精偵測優勢基因; ALDH2*2基因」。如果飲酒者先天帶有ALDH2*2基因, 體內ALDH酵素代謝乙醛的速度較緩慢,乙醛帶來的身體不適會讓飲酒者喝不多,是一種天生的警示訊號, 發展成酒癮的風險較低。相對地,攜帶「ALDH2*1基因」的酒癮者,因為缺少乙醛帶來的警示,必須更小心酒精攝取量。唯有完全停止酒精攝取,甚至持續讓腸道休養生息足夠長的時間,酒精性腸漏症才有改善的可能。

 

▓停酒保健康,顧腦又顧腸

如果妳/你發現自己(或家人)的飲酒量逐漸增加,漸漸有停不下酒,甚至影響到平日生活的情形, 以下是症狀由輕到重,一些簡單的就醫資訊分享:

  • 如果飲酒出現問題時間不到1年,開始出現輕微憂鬱或焦慮症狀,只要沒有合併嚴重或急性內外科問題(請參考最後兩項),可以先就近尋找社區診所的成癮科專科醫師評估與治療。

  • 如果飲酒出現問題時間超過1年,除了可能合併嚴重憂鬱或焦慮症狀,也可能合併有腸漏症狀(例如: 便祕或腹瀉)或慢性內科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 若是沒有嚴重或急性內外科問題(請參考最後兩項),可以尋找臺灣各地區酒癮治療醫療機構求助(舉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門診 )。

  • 如果除了酒癮與精神科疾病,還有其他嚴重內外科問題(例如:吸入性肺炎、胃出血、腸出血、急性胰臟炎、急性肝臟發炎、 猛爆性肝炎、嚴重全身性感染、癌症、嚴重外傷或燒燙傷),請優先尋找治療相關疾病的內科、肝膽腸胃科、胸腔科或外科治療,這些內外科問題比起酒癮更具有急迫性與危險性。

  • 如果酒癮患者的生命跡象不穩(例如:意識不清、呼吸抑制/ 呼吸不順、急性呼吸道阻塞、吐血、咳血、發燒不退)、外傷嚴重( 例如:新產生的骨折、新產生的大面積或深層傷口),或頭部撞擊後出現劇烈或慢性頭痛、甚至意識改變之現象, 請務必優先送綜合醫院急診進行緊急評估與治療,挽救生命危機。
     

尋找最適合您的酒癮治療機構。(圖:醫療心空間 簡婉曦醫師)
                           尋找最適合您的酒癮治療機構。(圖:醫療心空間 簡婉曦醫師)


文章出處:轉載自FB《 醫療心空間》
https://www.facebook.com/ 106719354574657/posts/ 321482889764968/?d=n

酒杯裡的謀殺

Alternate text

酒駕的發現

海瑟與酒駕之間有過一段饒富興味的私人關連。1917年, 一位年輕醫師服役於喬治亞州歐苟索普堡醫療隊,為那些趕在午夜宵禁前衝回家而發生車禍的軍人驗屍。 雖然那是血中酒精檢測發明前的年代,海瑟還是得出結論:喪命的那些人體內「全都是滿滿的酒精」【註24】。

在海瑟初期研究中,有一篇發表在1934年的美國醫學會年會上, 之後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內容是一群志願者在未駕車狀態下受試。首先,他給了他們30 cc(1盎司)的威士忌,並要求他們用打字機打各種文件。「 這組的所有受試者,」海瑟的報告說:「都有測出效率變差的問題, 一般來說是犧牲準確性而換得速度增加。」 海瑟測得這組人的血中酒精濃度與尿液酒精濃度,並未超過0. 02%,意即1公合(dL)*血液中有20 毫克(mg)酒精,只比負值高一點點。

海瑟接著轉而針對酒駕問題,給他的受試者五倍分量的威士忌, 並且讓他們坐上駕駛座。他事先已經請賓州聯合鎮鎮長封鎖幾條街, 並出動警方從旁保護,他當時擔任該鎮的警局醫師。有趣的是, 結果證明海瑟的受試者能夠做到基本的開車動作, 甚至能夠通過標準的路檢清醒測試。但他的報告上說, 一旦增加各種障礙與複雜的要求,「反應時間就稍微長了一點, 而且所有受試者都表現出未能察覺到判斷力和掌控車輛的能力有了變化。」海瑟還說,研究中的所有受試者都承認失去方向感, 而且時或興奮、時或沮喪。他們的血中酒精濃度全都低於0.10% 【註25】。

美國以外地區的檢測也揭示出攝取少量酒精後的失能狀態。例如, 德國德勒斯登的研究人員發現,輕率駕駛者有20%測出0.02% 的血中酒精濃度、49%測出0.05%的濃度( 兩瓶半的小瓶啤酒),而87.5%測出0.10%的濃度。《愛丁堡醫學期刊》( Eidinburgh Medical Journal一篇1937年的論文依據倫敦西敏寺醫院的資料提出報告,發現介於0.01%到0.08% 之間的血中酒精濃度導致了以下行為:「克制力變弱、 反應時間延遲,而且判斷力、注意力和控制力都削弱。」 日後的研究將證實,一般來說,0.05% 的血中酒精濃度會導致處理資訊和理性決策的能力喪失【註26】。

在此同時, 研究人員試圖量化並分析那些已證實為酒駕者的血中酒精濃度, 尤其是那些車禍涉案者。在聯合鎮所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中, 海瑟回顧了該地區兩年間所發生的119件車禍。他發現, 其中74件車禍(62%)與酒精有關。此外, 199名傷者中有155名(78%)、17名死者中有10名( 59%)要算在與酒精相關的車禍上。 海瑟透過報紙投書和公開演講,試圖警告大眾不該輕忽「幾口小酒」 【註27】。

【註24】Herman A. Heise to Robert F. Borkenstein,August 29,1975,box 113.2,folder:Herman Heise,Robert F.Borkenstein Papers,Herman B.Wells Library,Indiana University
【註25】Herman A. Heise,"Alcohol and Automobile Accidents,"JAMA 103(1934):739-41.
【註26】"Alcohol and Safe Driving,"JAMA 110(1938):1617;"Tests for Alcoholic Intoxication, "JAMA 142(1950):523; Robert F. Borkenstein to Samuel T.Green,April 4,1981,box 113.2,folder:G, Borkenstein Papers.
【註27】"One Little Nip,"Los Angeles Times,May 14,1935,A4.

關心酒駕消息

追蹤酒駕新聞

捐款防制酒駕